• ☆ 互动资讯
  • ☆ 公司资讯
  • ☆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细显示

失落的文明——初探国瓷

点击次数:2307次 发布时间:2012-2-2 14:25:46

失落的文明——初探国瓷
这是一段传奇的结局,也是一个文明的觉醒。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宣传推介的不断升温,醴陵国瓷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开始展露她娇美的面容,给世人一个又一个惊喜:巴拿马金奖,国家宴会瓷,国家礼品瓷,毛主席用瓷,世界和瓶,中非论坛礼品瓷······醴陵,一个长期“养在深闺”,不曾被国人读懂的名字,从模糊状态中逐渐淡出,变得明晰而又清亮。醴陵国瓷的概念,与它的一个重大发明有关,便是“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瓷是怎么回事?在它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让我们趁着好奇心与兴奋度的不断上升,去揭开那段被尘封的历史,领略国瓷的风采与神韵。

中国陶瓷兴于汉代,盛于唐宋。尤其是东汉青釉瓷器的烧制成功,揭开了“瓷器”的第一篇章。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东汉,醴陵就有了较大规模的制陶作坊,在醴陵新阳大土的汉陶古窑遗址中,发现有典型汉代风格的大中小方格纹和密纹陶器,甚至还有上釉的陶器。那段时期,也是醴陵置县的开始。

唐代随着白瓷、青瓷、唐三彩等陶瓷的出现,中国陶瓷开始“名扬天下,远销海外”。此时期,湖南长沙窑的青釉、绿彩瓷器开始崭露头角,受到广泛关注。到宋代,中国发明了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与此相关的陶瓷业,无论质量和数量均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出现了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五大名窑。随着陶瓷业的空前发展,书画艺术也参与其中,当时号称宋代最大发明的釉里青:“画花纹于薄质之泥坯上,再施一层釉,使成为美丽绝伦之青花,······开从来未有之奇,可谓为宋代瓷器之特色。”(民国《中国陶瓷史》载)因而被人称为“真玉器”。

元代由于连年战乱,也没多大发明,因此元代的瓷器,“亦是承继宋代诸窑而制造”,与宋窑没有什么差异。直到明代,朱元璋收复中原,瓷业又出现新的飞跃,尤其在创意和表现形式上均有突破。新近在醴陵黄达咀镇发现的明代窑,尽管还在考察中,但它将改写醴陵的制瓷史已确定无疑。

清代初,陶瓷发展达到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特别是官窑瓷器胎质细腻,色彩绚丽,釉光莹润,镂雕精工。例如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天蓝。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各种颜色釉等。可以说制瓷工艺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充分掌握了胎釉的本质和性能,有效的控制窑中的火候,可随心所欲地模仿各种器物和生物形象,无不达到乱真的程度。但以后随着社会的日渐衰落,科学技术保守落后,制瓷工艺粗制滥造。到晚清和民国初期,陶瓷质量显著下降。一些历史名窑奄奄一息,“日薄西山”。

就在陶瓷业面临一片衰败的悲歌声中,湖南的醴陵,却在孕育着一个旷世的文明惊奇!

把古国陶瓷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这就是名扬天下的醴陵釉下五彩瓷。

凤凰涅槃天方国古有神鸟,名凤凰,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鲜美异常,不再死。

这是一个非常凄美,令人感动的神话故事,叫“凤凰涅槃”。涅槃,本是梵语的音译,意即圆寂。指佛教徒长期修炼达到功德圆满的境界。这里以喻凤凰的死而再生。

把一堆瓷泥加工,然后经过火的冶炼,变成一种质量完全不同的精美瓷器,不正是凤凰涅槃的经典演绎么?

陶瓷工业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火的突破开始的。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创制成功,就是依靠高火性釉下颜料,而后在火候的调节中不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这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要说清它,得从湖南长沙铜官窑开始。

早在公元八世纪的中唐时期,长沙铜官窑就首创了高温釉下彩绘的新技术。据文物专家考证,当时有在白釉下画绿彩的,有在黄釉下画褐彩,在青釉下画褐绿彩的,还有在青黄釉下画褐、赭、绿三色等品种。在纹饰上,除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外,还大量使用了花鸟、走兽、人物等题材,直接以绘画的手法来美化瓷器。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个先例。装饰技法也是个突破。自此以后的宋代著名磁州窑,北方民窑中的黑褐彩绘,及至元、明、清的青花,釉里红等这些釉下装饰工艺,都可以说是受长沙窑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并为釉上彩绘开辟了道路,使我国的彩瓷技术达到新的高峰,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这些简单的色调,与人们想要表达万紫千红的大千世界,还差距甚远。有不有一种似魔法般的变戏方式,让瓷艺人随心所欲的去描绘大自然的万千美色呢?

此时,在地处湘赣边界的古城,一所不大起眼的瓷业学堂里,一群老师和学生正聚精会神的琢磨着: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瓷器是怎么烧制的。他们利用各种金属氧化物制成高火性的瓷用釉下颜料,后来收集和挑选的不同色相的釉下色料达到114个。然后运用多种装饰手法,反复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再试验,终于,魔法神奇出现!一个五彩缤纷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它艳而不俗,清新雅丽,平滑光亮,如冰似玉。

它被命名为“釉下五彩瓷”。这个边界古城,便是当今的瓷城醴陵。让人有些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首创了高温釉下彩的长沙窑,未能把它的创新发扬光大?为什么继承和创新突破它的却是醴陵呢?

一个伟大的历史开端往往是从细小的地方开始的。

醴陵是一个山水洲城,地处湖南东部,自东汉置县,至今有两千年历史,号称“荆楚古邑”。这里交通便利,水陆相连。制瓷资源丰富,土质优良,具有发展瓷业的天然条件。醴陵最早烧制瓷器的时间,根据新近考证,在宋元时期。2005年以来,在醴陵黄达嘴镇的焦源村、谭家冲村以及枫林市乡唐家坳一带,已发现有规模的宋元青瓷窑址达五处,据当地老人介绍,当时那个地方有五十座窑,可见那时醴陵制瓷业的繁茂。发展到20世纪初(光绪年间),全县已有瓷厂480多家,主要分布在东北乡一带,形成了以东堡沩山为中心的醴陵瓷区。

1904年,湖南凤凰县人熊希龄(字秉三,光绪进士,民国第一任总理),与参与“公车上书”的醴陵大学士文俊铎,怀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去日本考察,发现日本的制瓷业比中国发达,心里无不感到刺痛。受文俊铎之邀,熊希龄来醴陵,到沩山实地调查醴陵瓷业,发现当时危及粗瓷生产的诸多问题。同时看到,醴陵销售市场广阔,瓷土资源丰富,制瓷历史悠久。遂提出“立学堂,设公司”等主张。据说熊希龄与文俊铎还拟就万言书,呈请清政府在醴陵创办瓷业公司和瓷业学堂,改良醴陵瓷业。慈禧太后随即批准呈文,拨库银10万8千两,以示扶助。学堂设陶画、辘轳、模型三科。分永久、速成两班讲授。除本省师资外,还聘了日本技师、江西艺人等。接着熊希龄又招商集股,在瓷业学堂前购地建设厂房,装置机器,组织制瓷工厂,定名:“商办湖南瓷业有限公司”。就在这样的办学条件和工业基础上,醴陵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的攻关精神,创制了名扬天下的釉下五彩瓷。

釉下五彩瓷的历史性突破,恰如凤凰之浴火,是陶瓷之更生。它突破的是什么呢?精通醴陵釉下彩瓷技术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邓文科,给釉下五彩瓷总结了三大特色:1、它无毒、耐酸、耐碱、耐磨损,永不褪色。它的这一特点是由烧造工艺和颜料性能两个因素决定的。釉下五彩的基础颜料是用金属氧化物或它们的盐类为着色剂,掺和一定量的硅酸盐原料制成的。这种颜料不象釉上颜料那样需要采用含铅的溶剂来帮助发色和降低焙烧温度。同时釉下彩料牢固附着在瓷器釉层下面,由于釉层覆盖的作用,不仅不存在铅毒和其它毒性物对人体的危害,而且由于釉层的保护作用,还能抵抗自然酸碱的浸蚀,在使用中又耐磨损。2、画面平滑光亮,晶莹润泽,清新明快,具有饱满的水分感;亮晶晶的,水灵灵的,给人一种美感享受。这种富于韵味的装饰效果,除彩饰效果外,也是釉层的作用。覆盖在纹饰上的这层釉,通过高温烧成后,变成了一种玻璃质薄层,这个薄层具有莹润、光洁、透明的特点,有如玉一般的润泽和光彩。3、纹样五彩缤纷,艳而不俗,淡而有神,色彩变化丰富。这是釉下彩瓷在色彩效果上的独特表现。它可以清雅明快,也可以古朴深沉;可以绘制彩色斑斓的纹样,又能表现各种单色效果;淡妆浓抹,无不相宜。

但是在当时,由于连年战乱,社会衰败,醴陵釉下五彩瓷只是风行一时,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它的第一个兴盛期,前后只有23年。灿烂的生命,短暂的时光,恰如王莉英所说的“令人赞美又令人痛惜”!历史在渐行渐远的同时,又不断铺陈新的起点。建国初期,醴陵瓷业眼见得日渐没落,釉下彩瓷工艺频临灭绝。新政府决心重振醴陵瓷业,当然不会放过曾经扬名天下的釉下五彩瓷。于是又有两个重要人物出现在这个转折关头。一个叫林家湖,另一个是吴寿褀。醴陵人说,要是没有他们,也许就没有釉下彩瓷的重见天日,没有今天“国瓷”的辉煌。附着在这两个人物背后的,却是一串感人至深的故事。

© Copyright 2011 HanBor. 湖南汉博陶瓷有限公司 湖南醴陵市汉博精瓷工艺厂
公司地址:湖南长沙市长沙大道508号绿城桂花城  0731-85129842  13574148686刘先生
工厂地址:湖南醴陵市青云北路1号原力生瓷厂内  0731-85129342  13308484666刘先生